神明树洞怎样查看留言(神明树洞留言)

2023-11-16 14:04:34
手机游戏网 > 手游app排行榜 > 神明树洞怎样查看留言(神明树洞留言)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现在,大厂已经不满足于开发社交产品让真人社交了,他们已经开始探索虚拟人陪伴社交的领域了。但是从现在AI客服的智能化来看,AI并不能完全理解人类的意思,更别提陪伴了。即便如此,为什么大厂依旧在虚拟人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呢?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前不久百度输入法推出了一款AI侃侃产品,结合多模态交互(语言、视觉、触控等多种模态融合)、3D数字人、自然语言处理(NLP)以及自己顶尖技术天价训练出来的,暨“国内首款情感陪伴型虚拟博主”——林开开(男)和叶悠悠(女)。

通稿中还提到“这两位拥有靓丽外形、会聊又会撩的超写实数字人,将在百度输入法的AI侃侃功能上,为超6亿用户提供24小时在线陪伴、拟人化聊天、情绪治愈等服务。据测试期间统计,单人用户每天在AI侃侃的聊天频次超过50次,逾86%的用户公开点赞对话内容。”

作为一个前智能音箱产品经理、现计算机视觉的产品经理,看到百度AI侃侃产品还是很激动的,毕竟这个产品可谓是集当下人工智能热门技术为一身的集大成者。

我第一时间上网做功课,并更新了百度输入法,信心满满的体验这个上亿参数、海量数据、无数人工调教出来的超级牛逼的对话AI,内心OS是这一定比京东小蜜、淘宝XX的“智障”客服靠谱多了,这可是被谷歌大牛声称有自主意识的自然语言大模型诶(谷歌科学家XX即Lamda之母声称自己训练的模型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意识了,然后被谷歌开除了)。

试用之前我还和“不信邪”的朋友Darcy 各种battle,一顿从专业非专业角度解释这个AI侃侃跟之前的ai聊天助手有多不一样,“大模型是多么先进的技术”,“花样安利科幻电影中的片段,人们未来可以跟虚拟情感陪伴博主和谐相处”,“你要对科技发展抱有信心”,但是刚说完没多久我就又被打脸了。

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

以下是我跟AI侃侃又帅又会撩的男主“林开开”的聊天记录:

「AI侃侃」聊天记录

聊完之后,我不觉得我的空虚的灵魂有被治愈、情感有被抚慰,上海外滩、东方明珠也不想去了,宛平南路600号反倒是对我更有吸引力。

这个事情第一次让我一个“资深业内人士”对自己所处的行业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一次次我们充满信心、满怀期待,但是一次次我们又被现状把梦境敲碎。我们觉得我们找到了“大模型”、“多模态”这颗救命稻草,能到达我们想要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彼岸,拼命折腾,最后发现走到头发现还是一面墙,上面写着“此路不通”。

就好比我们一边努力推广着AI智能客服,各种宣传的天花乱坠,但是每次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找平台客服的时候,第一时间还是拼命寻找“转人工”的入口。我们不愿意承认人工智能为人工智障,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各种“智能化产品”确实智商堪忧。

那么,“虚拟人陪伴”是一个伪命题么?

真的有人需要一个虚拟人陪伴自己么?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大家每天跟真人交流不是更好么?为什么要找一个虚拟人还不断秀智商下线的人交流?

一、每个人内心都是一座孤岛

其实成年人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孤独的,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与人说二三。”很多事情没办法跟亲朋好友讲的时候,情绪还是需要一个出口,过去可能是记日记、找一个树洞、深夜电台热线,这些其实都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具有很好的私密性甚至匿名性。但是很多交流方式提供的是单向的交互方式、很多情况下人自说自话,很难获得跟真人交流时的有效反馈。

所以有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的重要之处就在于,既能解决私密性还能解决交流反馈,因为朋友会给出有效的建议,但是人性是复杂的,再深厚的友情也有可能因为更高的利益或选择而遭遇背叛。

金钱至上的时代,情比金坚的友情仿佛更加难得,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姐妹花”、“谈感情伤钱”,年轻人更加愿意选择一个“毫无感情”的机器进行交流,只要他足够智能。

以前很火的,有网友失恋了找10086短信客服聊天就是一个典型的都市人群“孤独内心”的写照。

10年前的10086就可以治愈情伤了

二、虚拟人可能是最理想的交流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跟虚拟人是人类最理想的交流方式。因为跟虚拟人交流可以做“渣男渣女”,因为你只需要索取不需要付出。正常人与人交流维系关系的前提是双向的,即索取和付出。

比如你给别人倾诉负面的情绪,未来也要帮别人排解负面情绪,而对于虚拟人则不需要。

在大表哥去年主演的一部德语电影「我是你的人类」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是一名科学家,参与了一个高科技人工智能试用活动,男主则作为人工智能伴侣与女主生活在一起,因为男主不论是外表还是性格都是完全按照女主的喜好设定的,包括生活中各种小惊喜、各种安慰与陪伴,除了他不是真人,其他的体验比真人甚至要好100倍,可谓是“完美伴侣”。

电影「我是你的人类/定制男友」

女主的某个社恐科学家朋友就有选择与虚拟人组成CP,而且感情确实很好。但是女主却一直提醒自己不能沉沦,因为虚拟人是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们是会因为体验很好而因此上瘾,从而丧失了与真实人类交流的能力(因为真实人类交流一定是会有正面有负面,必定不完美)。

虽然女主选择人间清醒,但是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做的如此完美,可能至少一半人类会选择就此沉沦了(类似选择黑客帝国里红药丸还是蓝药丸)。

电影「黑客帝国」(AI PM必看电影之一)

三、虚拟人提供“情绪价值”

回到本章节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需要虚拟人,这个是不是伪需求?

如果虚拟人足够智能,具备“认知智能”,相当于一个EQ和IQ双高的人,你不想跟TA聊天么?或者不仅仅是聊天,你会不会想要很多事情跟TA一起做,甚至共度余生?

再说到电影,漫威系列的「Jarvis」在超级英雄们遇到问题总是能第一时间提出解决方案,在钢铁侠性命攸关的时候总是能帮一把,时不时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缓解下尴尬的气氛。

电影「Her」中,男主跟青梅竹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后来男主遇到了这个电脑程序,有着“寡姐”声音的虚拟人,在男主生活昏暗时点亮了一盏灯。

排除《我是你的人类》中大表哥优秀的皮囊产生的影响,Her中的寡姐没有肉身,只是声音的存在。却能7*24的无论是地铁路上、晚上独自一人的家中一直陪伴的男主,他们有着精神层面的交流,甚至超脱了之前男主的任何一段亲密关系,男主因为这个虚拟人心情逐步明朗了起来。

电影「Her」,女主“寡姐”全程没有露脸

只要人工智能足够智能,就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价值,不论是深夜王者荣耀匹配不到真人的虚拟AI陪玩,还是一个耳边的虚拟陪聊,还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伴侣,人们有需求,而且还很迫切。

四、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人工智障」?

既然需求这么迫切,场景需求人们在科幻电影中早早的设定清晰,人工智能技术也发展了很多年,甚至一些研究都表明人工智能具有了自我认知能力,为什么现在的人工智能跟10年前的10086客服比好像并没有变得更聪明,还是像是一个「人工智障」?

我想给出的解释是工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即学术界很多成果或者是设定都是及其理想的状态,或者是一个限定场景,而我们现实世界却无比复杂,是一个混沌系统。

比如再拿刚才提到的王者荣耀AI绝悟举例子,现在虚拟人在游戏中做的很好,不仅仅完成了商业化,而且现在还有不同级别的AI陪练,从青铜到钻石。这是因为王者荣耀是一个限定环境,大家都在王者峡谷里,一共就有上中下三条路,一共九座防御塔,所有的游戏规则都很清晰,所有英雄的技能和限制都很明确,每个技能触发对应的输出的结果也是可以预期的,也就是说输入和输出的组合都是可穷尽的;通过规则一条条列都可以列出来;所以游戏中的虚拟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景,反正我现在已经分不太清楚对方是人还是机器了,除非他们打字骂我***。

王者荣耀的AI绝悟

此外,购物场景也是一个好场景,比如淘宝直播中最近上了一系列虚拟主播,主要应对需求就是因为真人主播不能7*24播,主播不在的时候虚拟主播就在直播间里帮着大家解答一些购物问题,或者对于一些小店请不起真人主播,就花钱买一个虚拟主播,这样也支持了直播能力。

因此这个虚拟人设定就是一个导购角色,场景限定,顾客来都是要买东西的,理论上虚拟人的知识只要围绕商品的各个维度足够详细,实在不行也有一些万能话术作为兜底,输入输出也是可以穷尽的,大家也都可以接受,毕竟大家不会去找一个虚拟导购讨论“人生大事”。

再或者大家看到各种智能客服,都是垂直领域的。

其实人工智能发展早期,就叫做专家系统,专指譬如某一个专业领域,我们把所有的可能涉及问题列举出来,并维护形成相应的回答,通过一些规则来给出回复,这样就是一个专家系统。专家系统的限定就是你只能问这个领域的问题,不能超纲,超纲专家就不会了。

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用到的,比如电商场景、水电煤、银行、通信等基础服务的客服(包括不限于电话、小程序、app等),这些都是垂直行业。他们的用户都是带着相应问题来办理 “相关业务”,这样就符合限定场景、限定输入,具备构建专家系统的条件。

所以智能客服也是AI虚拟人商业化应用广泛的另一场景。

各行各业的智能客服

但是随着体验的升级,大家仍旧还是会觉得AI很傻的是另一个原因。虽然现在垂直领域场景限定了,问题有边界了,但是AI仍旧招架不住自然语言(口语)表达的多样性。比如同一个问题,就有很多种发问方式,如果AI没见过这种说法他可能就傻了。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问答库里设定的问题是“衣服的尺码,衣服怎么搭配,材质、价格?”,如果消费者一上来问了句“衣服透不透?”,对于人们很常见的问题,这个可能就对于AI就超出边界了——因为我们人类除了“专家知识”之外,我们还有常识。我们知道夏天女生会担心衣服太轻薄,里面的内衣就很容易“走光”,所以一般选择夏季衣服会兼顾轻薄和不透,才会提这样一个合理问题。

回到开头AI侃侃这个产品设定,“国内首款情感陪伴型虚拟博主”,那么这个场景就是一个开放域问题,因为人们的问题可能就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任何限制——相当于准备考试但不告诉你考哪科?

针对这类问题,学界提出了大模型,即用全网的海量数据来训练一个超级大规模的人工智能,来解决人们开放领域的问题。大模型的效果,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并没有科学家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就连深度学习开山鼻祖之一LeCun最近都坦言“大模型方向错了,智力无法接近人类”。

这么说不无道理。

简单来说,你觉得一个人做到可以EQ和IQ双高,且可以很好的跟各种人打交道仅靠把四库全书、大英百科全书、辞海、词源等等各种书都看了且记住了就可以么?

答案一定是No。

这个谬误就跟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的论断“真命题的总和是自然科学”一样,学者们还是太单纯了(就跟我刚开始对于「AI侃侃」抱有不切实际幻想同出一辙),你们对于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复杂一无所知。

因为人类社会中涉及到前面提到的人文、历史、风土习惯、政治、伦常、宗教等等。总而言之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精深的问题,或者但凡涉及到人的问题就不能用简单的规则或者是有限的知识进行穷尽,因为人总能打破规则不是。

想要让AI变得无所不能,还需要很多各个维度的知识积累(不仅限于文字/自然语言)和数代的技术迭代发展,如同LeCun的回答:“语言只承载了所有人类知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人类知识、所有动物知识都是非语言的;因此,大语言模型是无法接近人类水平智能的。”

因为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大模型不是救世主、元宇宙也不是、多模态也不是,大家对于技术的发展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就好。我们看到AI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知道他不知疲倦、很少犯错、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是也知道目前的AI是有边界的,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AI来做兜底。因为目前所有商用的AI解决方案,最后还是要靠人工来兜底。

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打工人短时间还不太能被取代,但是那些完全依赖于规则、完全不依靠人性(包括不限于同理心、共情、情绪价值、人文常识等等)的职业可能就要担心了。因为AI在理论规则上确实会做的比人更好,人会犯错,机器设定好规则后不会。所以说做机械性重复工作的人被替代是早晚问题,希望看到这对于大家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也有一些帮助。

最后替我的读者们或者是对于人工智能保持好奇的人们提一个问题:既然技术不成熟,为什么大家还这么执着?

用一句也是刚学到的话回复:“因为人类要进步,就有人要踏入无人之境。”

技术要突破,就要有人不断试错,不断尝试,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专栏作家

大仙河,公众号:大仙河知识学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7年AI产品相关经验,专注AI产品化(元宇宙、数字人、全息通信等)领域,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学术和工业界的桥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在感恩节那天,书评君发起了征集(今天,书评君来当一次会说话的树洞),邀请读者君们来分享最感恩的书

那一本曾经改变过生活状态、深刻影响过心境,给人以勇气、鼓励和温暖的书。对,就是那本想起来,仍会觉得幸好遇见的书。

这几天,书评君收到了许多故事,非常感动。所以今天的推送,来自10位读者。书评君也想将这他们最感恩的、也是读者君们提及次数最多的10本书,推荐给你。或许我们,都需要在“在日常每一个微小的时刻,找到哪怕不足为外人道的点滴。”

1

《我弥留之际》

作者:威廉•福克纳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小说完全由本德伦一家、众邻居及相关人员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

记得第一次阅读《我弥留之际》是在6年前。那时候想弄清的问题是:什么是好小说。试图通过阅读找答案。那时听说福克纳大名已久,终于找来一本看。《我弥留之际》并不好读,第一遍结束时,大致了解了书中的故事,但也仅限于此。于是我立刻进行了第二遍,完整掌握了书中的故事,而关于“叙述”和“语言”这些感知不多。犹豫之后,第三遍阅读还是开始了。这一遍,当翻开书读第一句时,句子变得不一样了,它不再简单的作为讲述故事的句子出现,而是展现了它自身的美感,一种语言的节奏和质感。

朱厄尔和我从地里走出来,在小路上走成单行。自然,随着真正阅读的开始,书的结构、隐喻,还有那些难以捉摸的表述也清晰起来。第三遍结束之后,我想我弄清了刚开始心中的疑惑:这就是好小说。它(和其他几本好书一起)在阅读,以及后来的写作中,为我铺成了一条小道。(@张不退)

2

《沉思录》

作者:马可•奥勒留

中央编译出版社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好像每个人都会经历那么一个阶段,对生活灰心丧气,因为现实中的种种藩篱无法感知快乐、不信任自我和他人、目力所及一切都是灰濛濛的。《沉思录》的出现,可以说拯救了20岁的我。当时我正深陷感情的泥潭,对未来尚不明晰,站在岔路口望不到生活的意义。《沉思录》中的语句就像一记警钟,敲响在我头顶,余音回转,眼前陡然开阔。

奥勒留说:“与宏观宇宙比起来,个人的生活、情绪、苦恼、痛苦,甚至整个地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极其渺小的”;“对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积极地改善;对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淡然处之并相信那是神明正确的安排”;“人们都是为了彼此而存在的,但人们的支配能力和自由意志不相关……容忍他人,恼怒是毫无意义的”……能在20岁的年纪遇到《沉思录》,或许无法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但至少帮助我从现实的层面去反思。当今天的我再次回看那个每天捧读《沉思录》的绝望的自己,再度明确了渺小生命的部分意义——在日常每一个微小的时刻,找到哪怕不足为外人道的点滴。(@匿名)

3

《大瑟尔》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瑟尔》是凯鲁亚克后期的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杜洛兹是一位作家,是“垮掉的一代”所崇拜的偶像。他受邀去加利福利亚的海滨胜地大瑟尔度假,希望能亲近大自然并远离那些狂热的崇拜者。可事与愿违,他看到的大自然让他有压迫感,他甚至幻想海浪拍击堤岸的声音是对他种种罪恶的抨击。

读《大瑟尔》这本书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说是上大学,其实只是住在大学里面罢了。那时候自己和身边的人一样迷茫,学校的幻灯片课程枯燥无聊又整天缠绕。还有学分、考勤、绩点等一系列我永远搞不明白的东西,每天上课的感觉就像是拉开电冰箱的门,看到一行一行排列的鸡蛋,一切都被教务处安排有序,上课、下课、作业与考试。大部分学生也如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小心翼翼地听课、做笔记,生怕磕破了蛋壳似的;可每个学期结束后,离开大学,他们就意识到自己一整年的学习不过是某种完善煎鸡蛋的技巧,除此之外一无是处。

就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大瑟尔》。其实我很早就读过凯鲁亚克的那本《在路上》,不过没有任何感觉,可能相比于激进的公路派,大瑟尔代表的迷幻精神更符合那时的氛围。《大瑟尔》把这些规规矩矩的鸡蛋壳敲得粉碎,我也跟着那些细腻又狂放不羁的句子一起成天翘课。我把去图书馆变成了一项体力劳动,不管下雨还是酷暑天,一时兴起就会背着20本书还掉,然后再一口气借20本书。我在环绕着网络游戏、电音和综艺节目的宿舍里写小说,或者读齐泽克、鲍德里亚和德里罗,仿佛遁入另一个空间,什么都无法把我拽出来,也什么导师都用不着;得感恩凯鲁亚克真正将我解放为一个“静默的坏小子”。(@断指)

4

《我的精神家园》

作者:王小波

文化发展出版社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除了文人的处境便是人的处境,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但在王小波笔下,即使你踩破了一个诙谐的外壳,打开了"文化"神秘幽黑的洞口,以至偶尔会为痞子之极的语言开怀一笑。

阿公和满叔,堂哥,在一定程度上,是我童年认识世界的三只眼睛:阿公讲尽了村里的来龙去脉、传说故事、人情冷暖;满叔自湖北当兵退伍后,便开长途汽车到处奔波,每次回来都带着一些学习用品,如圆珠笔之类的文具。满叔的一大书箱,装着不少红色经典,也曾懵懵懂懂地看了不少;而堂哥的另一床书,有《三国演义》、《悲惨世界》、高尔基的三部曲、张爱玲和三毛的作品等……那时候真痴心呀,烧火煮饭都看堂哥的书,煮饭煮到烂米,少不了被阿妈嘀咕。我爸说,要是不干活的话,考试一百百,回家扁担打。

我真心懒,成天不挨家,日日夜夜呆在阿华哥屋里看书,要么就跑到四哥家吃喝住睡,跟着八伯的顺风车玩;第一次在文地见到绿皮火车,车上的男人对我抛了个飞吻……有一年,阿华哥过年回来带回了《我的精神家园》,可以说是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今,堂哥估计也不怎么看纸质书了,然而他带回来的书,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我。后来,慢慢地阅读了小波老师的其他书,比如《2015》。阅读《2015》的时候,我已然成为了一家书店的一员。或许冥冥之中,我们都注定是一群魂系阅读的。人(@文字解读leonardo)

5

《活着》

作者:余华

作家出版社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相比于《活着》的诸多人物,我们都是那么幸运的人。我们可以抱怨周遭诸多的人和事,却绝不可以自怨自艾、自我同情继而随波逐流。世界很大,有很多令人兴奋的未知和可能。相比于《活着》中那相应年月的人,我们所在的环境已宽松太多,自我可腾挪的空间也广阔。所以每当感觉“艰难” ,一想起《活着》,就不由哑然失笑,分明觉得自己矫情了。我向很多朋友推荐这本书,尤其是部分偶尔低落到“不想活”的朋友。我说,看看别人的人生,你就知道,我们有多幸运。(@阿杜)

6

《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录了荷西意外去世后三毛的孀居生活,共二十三篇,展现了三毛渐渐走出人生低谷,再次坚强面对生命的心路历程,这段时期三毛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以前读过三毛的《温柔的夜》和《撒哈拉的故事》,我很喜欢她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文字中的友谊与异国风光。后来不知怎么就买了这本书,《梦里花落知多少》写的是三毛的丈夫荷西逝世之后的事。她曾经痛苦,曾经崩溃,后来去美国上学,卖掉了加纳利群岛的爱巢,回到了台湾。对我而言,悲伤绝望的时候,不需要的是安慰,而是直面伤口。阅读别人的痛苦、挣扎和最后的一点点释然,给了我面对自己的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最后,三毛定居台湾,回到了父母身边,我也找到了生活的节奏,慢慢地活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诺)

7

《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那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也愿意加入其中,锦上添花。以往碰到众人喜欢的物事,我常扭头就走,心存警惕;遇到爱得特别的,还会产生嫉妒的情绪,要花一些时间习惯那本来独有却变为共享的失落感。但《月亮与六便士》,属于我能毫不犹豫说爱它的一类书,抛开所有年龄、情境的设定,我想我的书架将始终为它保留特别的位置,待我到六十岁,可能还会看得津津有味。

是的,我希望每个迷惑的年轻人都能看到它,甚至在它的影响下有所改变。因为它曾使我焕然一新,那使我纠结、怀疑的问题虽然仍旧存在,但我已能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将它看待。它的力量强大到使我恨不得能早一些遇到它,我总反复想象这一可能,因为如此一来我的人生定将改观。一本书若能让你后悔,那它存在的优越性就无需多言了。时至今日,我还能想起掩卷时占据我脑海的念头,追逐梦想即便是追逐噩运,即便终将客死他乡,那又如何呢,人生没有意义,你还低头等待着什么呢,活过还是死过?我想要活过。此时此刻,想到与它相关的一切,仍能使我兴奋不已。(@匿名)

8

《一一风荷举》

作者:张晓风

作家出版社

《一一风荷举》 是作者张晓风亲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所出版的十四本散文集中,精选八十余篇集结而成。 张晓风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即以散文成名,评家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这是2010年的夏天,我刚刚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我在老家的屋前读完的一本书。我的眼前是绵延的山脉,是成片的松林,是低矮的房屋,是袅袅的炊烟。那一年,也是我心情极度低落的一年,突然发现自己在现实面前显得格外渺小。幸运的是,因为有个爱读书且坚韧乐观的爸爸,我也喜欢上了读书。

被某杂志上的一篇散文所吸引,我在书店里找到了这本张晓风的散文集,突然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却因为我们过度的关注某一样事物而被我们忽略了。如果始终心中有爱,去爱自然,爱身边的人,爱自己。我们的生活会多么的美好与丰富。而有些我们困惑的事情,其实没那么大,在时间经过后也其实没什么,只是一种经历。但是曾经,它那么让我们痛苦,或许这就是成长的必修课之一。(@魏权)

9

《心爱的树》

作者:蒋韵

北岳文艺出版社

《心爱的树》为当代女作家蒋韵所作中篇小说,是一篇充满温情的作品,《心爱的树》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君子和承担的老故事,它泣血遥远的歌哭,仍然能使今天的人们为之动容、动心,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

蒋韵的文字克制却柔软,能够在读者心里轻轻一击,共鸣处很多,最动容的还是那些爱神们的执着。儿女情长纵然牵动人心,但纯粹的大爱更让人为之动容。对生活产生厌倦的时候,或是觉得爱别人很难的时候,可以看看这本书。(@蒜泥烧法棍)

10

《猎书的踪迹》

作者:柯卫东

花城出版社

关于珍本图书的收藏趣话。此书主要写给关注搜寻旧书及老版本的读者,内容有考证、掌故、评论、买书记,今昔书价等等,所谈到的都是著名的珍本,并且是作者本人的收藏。

世间安得许多最,人与书的遇合有时仅凭机缘。这是近来常翻的一部。往日喜欢在城中各处旧书摊负手闲看。柯先生作品讲述自己收藏历程、得失之际的不同心境。自己虽然财力不足、运气更欠,看看他人的惊喜与失之交臂,不敢说感同身受,却如同古人云过屠门而大嚼,聊且快意。纸性至柔而寿逾金石,每一代都有人读书,有人散书,这是件想想便会内心平静的事。(@方隽)

上述书中,有曾打动你的么?错过了上一次征集,不妨留言互动一下?

之后书评君会经常开展有意思的互动哦,敬请期待。如果你有好的建议,也欢迎告诉我们。

作者:admin | 分类:手游app排行榜 | 浏览:24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