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收垃圾网约工是干什么工作的还有代收垃圾网约工平台

2024-04-25 12:36:21
手机游戏网 > 手游app排行榜 > 代收垃圾网约工是干什么工作的还有代收垃圾网约工平台

(央视财经《中国财经报道》栏目)最近,“垃圾分类”成了热词。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根据《条例》,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个人可处以50至200元的罚款。现在,距离条例正式施行越来越近了,上海的市民准备得怎么样了?他们对于垃圾分类,又是如何从困惑到小有心得的呢?

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了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嘉乐公寓,这里是上海最早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在居民刘阿姨家,记者看到有两个垃圾桶,说起垃圾分类,刘阿姨表示,大家都有一个适应过程。

上海市民 刘燕萍: 开始觉得有点麻烦呀。烦死了,开始的时候有点搞不清楚,特别是湿垃圾里面,应该是厨余垃圾,但是我们有时候把餐巾纸也放到里面了,其实不是的。

现在,刘阿姨对于垃圾分类有了更多的心得,生活习惯也有了更大的变化。

上海市民 刘燕萍: 我这里面的蛋壳就属于湿垃圾,我刚才剪的那个豇豆,我把它折下来,这也是湿垃圾,这是厨房的湿巾,我也把它不好摆在湿垃圾里边,而是应该摆在干垃圾里面。我平常也吃酸奶,把酸奶吃了以后,把这盒子用水洗洗洗掉,洗掉以后呢,它属于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

据了解,目前上海多数小区,都安排居民在早上6点到9点和晚上6点到9点倒垃圾。在嘉乐公寓的垃圾回收站,记者看到保洁人员正在整理可回收垃圾。

上海嘉乐公寓保洁员 卜荣花:哪一家要是没分好,看到了,就到他家跟他讲宣传,怎么样分才好,然后人家基本上都执行了。晚上我们这是6:30~9:00有两个志愿者在这里看着。

上海:“代收垃圾网约工”出现 月入可过万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央视财经《中国财经报道》栏目视频

    现在在上海,还催生了“代收垃圾网约工”这一新兴职业。客户线上预约,线下废品小哥上门回收。只要勤快,月收入甚至可达到一万元以上。

    近日,记者跟随代收垃圾网约工李明哲,在上海市宝山区的某小区内体验了上门回收的工作全程。代收垃圾网约工顾名思义,客户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废品小哥上门回收。据李明哲介绍,他的回收工作分为两部分,早上的定点回收和下午的上门回收,近几个月来,随着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越发重视,以及线上预约的便利性,预约上门回收的订单与日俱增,李明哲感慨,只要勤快,月收入甚至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比以前多了三四千元人民币。

    代收垃圾网约工 李明哲:只要居民在支付宝的这个客户端下单,然后通过(服务)中台把单派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就会收到,收到我们这边接单,我们就会派这个上门服务人员,去把这个东西收掉。

    这份月入过万的工作显然并不轻松,记者跟随李明哲去上门回收的是一户刚刚完成装修的人家,回收的垃圾装满了整整两部电梯,而李明哲和同事也只是庆幸,这个小区装有电梯,不用扛着垃圾下楼梯,同时把垃圾回收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李明哲和同事还需要在站里把垃圾进行分类打包,经过挑选后可回收的废品会根据种类被送到不同的厂里进行再加工,纸箱等纸制品会被送到纸厂。塑料会被粉碎厂加工成粒子,然后他们都将被再次加工,如今李明哲的站点每天大概要接收一吨左右的垃圾。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垃圾分类之后,会让市场上捡拾垃圾的成本变小。市场竞争的模式就会变为,朝向垃圾分类的上游去竞争,即到家里去上门收垃圾。

    2019年3月,4个由环保志愿者扮演的卡通垃圾分类箱人偶亮相上海某广场,与家长和孩子现场互动,宣传垃圾分类的小知识。图/视觉中国

    文 | 刘远举

    上海开始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之后,一个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代收垃圾网约工,根据从业者的说法,只要勤快,月收入甚至可达到一万元以上。

    “代收垃圾网约工”,顾名思义,就是客户通过线上预约,线下上门回收,或者定时、定点回收的工作者。

    “代收垃圾网约工”出现是应时之所需

    实际上,中国一直有着较高效率的垃圾回收系统,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节俭,会把可回收的东西分出来;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较低,使得这一行的市场化成为可能。所以,如果仅仅是上门回收可回收的垃圾,这并不是一个新模式,早已存在,称之为垃圾分类之后出现的新行业,有些言过其实。

    所以,所谓的新出现的代收垃圾工,新的工作实际只是把垃圾重新按要求实行分类打包。

    毋庸讳言,当下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一些地方从开始宣传到实施,分类要求很细,但给公众准备的时间并不长,知识普及不足。这就令市民在习惯养成之前,短期内无所适从,就会产生畏惧感,想找人帮忙。

    此外,垃圾箱定时开放制度之下,很多市民因为工作关系,的确不能按时投放垃圾。所以,必须找人帮忙。这种上门收垃圾,只是家务的市场化,属于家政服务的一种。

    不过,长期来看,这个市场未必会长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分类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知识普及与教育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一段时间之后,在家里随手分类,就是一个自然而然地过程。

    上门收垃圾,对市民来说,除了费用之外,也并非毫无成本,同样也要约定时间,准备好垃圾。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隐私。一个家庭的垃圾,藏着这个家庭的生活细节,如果垃圾要打开重新分类,会暴露很多隐私。

    如果自己分类变得容易了,上门代收垃圾,就会从相对简单的办法,变为相对麻烦、甚至有风险的办法,自然也会从市场上消失掉。

    “代收垃圾网约工”,终会慢慢消失掉?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这种公共利益提高的背后,还有利益的分配结构。垃圾分类制度,增加了市民的行为成本,但同时,却降低了垃圾回收系统的成本,增加了它们的收入。某种程度上,这种成本与利益的转移是好的,合理的。有意思的是,依附于垃圾分类制度,还会产生很多其他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会影响到原本的利益分配结构。

    在垃圾没有分类之前,混合在一起的干湿垃圾特别脏,各种食物残渣、废旧纸巾、不明的液体,再加上发酵的气味,对人的视觉、嗅觉来说,都是极大的刺激。所以,从混合垃圾中搜寻有用的可回收之物,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很少有人会去翻这些垃圾。

    但是,现在分开了,从这些干垃圾中寻找可回收之物,就没有太大的感官刺激,成本就变小了。甚至对很多捡垃圾的人来说,等于是从垃圾桶中捡钱。面对这种守株待兔的方式,市场竞争的模式必然就变为,朝向垃圾分类的上游去竞争,即到家里去上门收垃圾。这也就是新闻中报道的模式出现的原因。

    当然,无论如何,这也意味着,本来会从垃圾分类中受益的市政垃圾回收、处理系统,流失了一部分本来以为会获得的利益。那么,以后会不会出现,市政的垃圾处理体系和这些分散的废旧物品回收者,争抢资源呢?

    在我看来,这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让垃圾站的志愿者去阻止捡拾者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志愿者不可能一直都在,居民的习惯培养好之后,志愿者就会自动“下岗”。而且,阻止翻垃圾,会引发频繁的冲突。有更高效的办法,完全不必用这种办法。

    小区的收废旧物品者,是中国现存的市场化的、且相对高效的垃圾处理系统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只有三轮车、自行车,并没有能力把可回收垃圾送到20、30公里之外的回收厂。他们只有先送到市区内部的一些集中点,即他们的买家那里,再集中起来,用大货车送到郊区的处理厂。

    所以,如果从市政管理、清洁、卫生角度,清理掉这些分布在市区的可回收物品站,小区的垃圾废品收购者,就无处可卖,自然就会消失掉。而上门回收垃圾,无非是这种形式的变种。所以,在更大的机制面前,这些小小的黄雀,都有可能慢慢地消失掉。

    本质上,这是中国的垃圾回收行业的一场变迁,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新兴职业能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且让我们静观其变。

    □刘远举(专栏作家)

    编辑:狄宣亚 校对:何燕

    新京报·新声代第一届中学生写作创造营启动!

    写作即创造。那写作何为?是为了“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疗饥”,还是“坐在浴缸里横渡大西洋”?我们认为,写作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而年轻世代的所思、所见与所写,尤其值得被看见。

    你有火种,我有采火盆。作为国内最好的原创内容平台,我们启动了此次活动只要你是中学生、能来参加活动,我们送你C位出道!

    大赛将分三轮,最终选出30名创造营的学员,获得最后的夏令营资格。划重点!这是一次公益性活动,全程不收取任何报名费与评审费,学员参加夏令营的食宿全包!

    夏令营期间,我们将开设专业的写作训练班,由熊培云、蒋方舟、杨庆祥等大咖亲自授课;写作夏令营期间,学员作品还将有机会刊登在新京报各大内容平台,包括新京报报纸、APP、公号,并实现全平台分发,让你的作品得到百万、千万加的曝光。一块送上的,还有荣誉证书、神秘礼包。

    点击此处或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进入报名页面

作者:admin | 分类:手游app排行榜 | 浏览:6 | 评论:0